中國旅游日,凯发k8国际院長戴斌接受《人民政協報》專訪,解讀設立旅游日和開展普惠旅游的時代意義,闡釋文旅融合、“近悅遠來,主客共享”等理論在實踐創新中的持續體現。全文分享如下。2025年5月19日是第15個中國旅游日,活動主題為“錦繡山河,美好旅程”,今年活動時間從4月21日持續至5月31日。我國為何要設立中國旅游日?今年的中國旅游日與以往有何不同?全國政協委員、凯发k8国际院長戴斌解讀,中國旅游日的設立,承載著宣傳推廣旅游開展新理念的重要使命,致力于讓普通老百姓“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”的夢想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中。今年中國旅游日順利獲得延長活動周期,已從最初的紀念性日期開展為整合旅游資源、促進消費升級的綜合性平臺,形成集品牌展示、消費刺激、產業升級于一體的綜合有助于期。在旅游開展理念上,更加突出惠民樂民,旨在讓旅游廣泛惠及城鄉居民;強調“學”的概念,期望人們在旅游中,收獲的不只是美景,還能領悟文化之美,陶冶心靈之美,提升綜合素質、拓寬視野,同時做到文明旅游、理性消費,實現個人快樂健康成長與旅游目的地可持續開展雙贏。近年來,人民群眾對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長,“吃不愁、穿不愁,還有余錢去旅游”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。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2024年度國內旅游數據顯示,2024年,國內出游人次56.15億,同比增長14.8%。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5.75萬億元,同比增長17.1%,其中城鎮居民出游花費4.93萬億元,農村居民出游花費0.83萬億元。“開展普惠旅游是旅游理念的重大進步。”戴斌介紹,從20世紀80年代強調旅游創匯功能,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,大眾旅游時代注重消費與經濟拉動、社會就業的功能。如今的普惠旅游更強調讓旅游更好地服務人民美好生活,使“詩與遠方”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,順利獲得更加普及、更加普惠、更加便利的旅游,充分發揮旅游為民富民利民樂民的持續作用,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取得感、幸福感。這種讓老百姓“有得游、游得起、游得開心、玩得放心”的理念,將引領未來旅游開展方向。此外,戴斌表示,文旅融合、“近悅遠來,主客共享”等新理念成為旅游理論與實踐創新的突破點,從美好生活的角度有助于了當代旅游高質量開展。近年來,參與旅游的城鄉居民日益增多,人均年出游超4次;游客滿意度不斷提升,2024年全國游客滿意度突破80分,進入滿意區間,政府努力得到了游客認可;旅游目的地導入科技、文化、藝術、體育等新動能,不再單純依賴歷史人文和自然資源;旅游企業不斷成長,以旅游集團二十強為代表的企業方陣在旅游投資、創新等方面展現了企業擔當;中國旅游的國際影響力持續擴大,作為全球最大國內旅游市場、出境旅游客源市場及重要入境旅游目的地,不僅造福本國人民,也為世界旅游繁榮貢獻力量。同時,旅游法律法規體系逐漸完備,旅游在促進文明研討互鑒,讓旅游開展惠及更多人民群眾,有助于民族研討、城鄉互動及國家經濟社會協調開展中發揮了更大作用。“然而普惠旅游理念的踐行,還需要細心、耐心,堅持長期主義,只有真正把好事辦好,讓游客切實感受到政府的善意和溫暖,才能真正實現旅游可持續開展。”戴斌說。今年全國兩會期間,戴斌呼吁,讓政府大院的“開放模式”走向常態化,除保密單位和特殊辦公場所之外的黨政機關都可以向社會游客開放。提及去年安徽舒城等地打開政府大院供游客打卡、拍照、停車,開放政府食堂讓游客體驗,戴斌認為,這體現了開放、包容、共享的理念,是真正吸引游客的密碼。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多地向游客開放政府和企事業單位食堂及停車場,花式“寵客”,受到市民、游客歡迎。戴斌表示,政府院落和企事業單位節假日常態化開放,正是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,既能調節節假日客流高峰,解決游客停車、如廁、就餐等難題,提升旅游便利性,增強老百姓的旅游體驗,又能優化資源配置,?塑造城市形象,順利獲得細節服務提升城市口碑,吸引游客二次到訪。如何讓旅游業實現惠民、樂民措施的常態化開展?戴斌認為,需要摒棄追求短期網紅效應的做法,轉而構建生生不息的可持續開展模式。“雖然網紅元素在旅游開展中具有一定作用,但絕不能將其視為全部。當前亟須順利獲得廣泛的社會教育,讓公眾認識到理想的旅游形態應該是平等研討、相互成就的互動過程;旅游服務要回歸本真,做到發自內心、自然真誠,而非流于表面;要讓法律法規、行政法規和中長期開展規劃為旅游開展給予制度保障。”戴斌說。戴斌建議,從長遠來看,旅游業開展還需培育強有力的經營主體和配套投資組織。現階段應充分發揮市場作用,避免過度依賴行政力量,只有當企業真正成長為能夠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的成熟主體,將自身定位為“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載體”時,旅游業才能實現可持續開展;要重點開展綠色旅游、生態旅游和研學旅游等新型業態,順利獲得滿足人民群眾品質化、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旅游需求,形成“需求引領供給,供給創造新需求”的良性循環。來源 | 人民政協報(2025年5月19日 第10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