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文旅融合是旅游業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必由之路,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傳承創新性開展的重要有助于力量。
“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”,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。無論是價值取向還是社會實踐,文化和旅游從來就是緊密結合而不是相互分離的,人們在行程中領略自然之美,也領悟文化之美、陶冶心靈之美。20世紀70年代末期,我國拉開市場化意義上的現代旅游業帷幕,理論界先后提出了“文化是旅游的靈魂”“從經濟入,從文化出”“旅游業是帶有很強文化性的經濟事業,也是帶有很強經濟性的文化事業”“旅游在開展的一定階段是經濟—文化產業,在開展的成熟期是文化—經濟產業”等觀點。這些觀點是理論界對文旅融合的自發思考,也是對“詩與遠方”的現代表達。2018年4月,國家組建文化和旅游部,統籌開展文化事業、文化產業和旅游業,堅持“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”的指導思想,明確“宜融則融、能融盡融”的工作方針,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開展進入快車道。
8月21日,游客在黃山市徽州區呈坎村體驗非遺魚燈。暑期文旅市場火熱,游客旅游體驗得到提升,文旅市場煥發出新活力。(新華社記者 周牧/攝)
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旅游業的重要論述,指明了文旅融合的開展方向和實踐路徑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開展中最基本、最深層、最持久的力量。要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、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、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。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,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開展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旅游工作的重要論述擘畫了文旅融合的開展藍圖,明確了文旅融合的現實路徑。堅持守正創新、提質增效、融合開展,統籌政府與市場、供給與需求、保護與開發、國內與國際、開展與安全,著力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,加快建設旅游強國。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,宣傳思想戰線和理論學術界圍繞“文旅融合”迄今為止發表了1.8萬篇文章,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,為推進文旅深度融合,打造支柱產業、民生產業和幸福產業給予了深厚的學理支撐。
文旅融合開展已經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共識,在中央政策和開展規劃的共同作用下,正在成為有助于旅游業高質量開展的強大精神動能。文旅融合是旅游業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必由之路,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傳承創新性開展的重要有助于力量。文旅融合需要思想引領,也需要政策促進。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開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》《“十四五”旅游業開展規劃》均將文旅融合作為重要開展任務。國務院和相關部委先后發布了國家文化公園建設、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開展示范區建設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開展、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建設、旅行社研學旅游業務健康開展、文化和旅游消費促進等政策文件。黨和國家關于文旅融合的頂層設計和政策創新,凝聚了融合開展的社會共識,形成了高質量開展的精神動能。“書生意氣的研學、家國天下的旅行”已經成為青少年群體文旅融合的顯著標簽,紹興的研學旅游發布會、合肥的科創研學營、澳門的國家營地計劃,正在成為文旅融合的理論策源地和實踐創新地。
地方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文旅融合開展,已經形成了黨政齊抓共管的新格局、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新局面、企業競爭力和游客滿意度持續上升的新成效。過去五年,各級黨委和政府陸續召開旅游開展大會、出臺地方性法規、政策文件和專項規劃,為有助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開展,建設旅游強國給予了豐富的地方案例和實踐樣本。2023年3月25日,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《關于促進文旅深度融合有助于旅游業高質量開展的意見》,提出建設文化旅游強省目標和開展指標。2025年6月17日,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屆七次全體會議作出《關于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開展、做大做強文化旅游業的決定》,提出了“文化為魂、旅游為體、科技賦能、保護優先”的方向思路。2025年6月10日,甘肅省委宣傳部和文旅、文物等部門聯合發布《河西走廊國家遺產線路建設實施方案》,提出了全面建成河西走廊國家遺產線路“五大樣板”的目標。長江、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有序推進,川渝合力建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。故宮博物院統籌推進國際一流博物館、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、文化和旅游融合引領者、文明研討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四大愿景建設,已經成為文化和旅游融合開展的典型范例。“印象”“又見”“只有”等系列旅游演藝、《長恨歌》等大型實景演出,以及音樂會、演唱會和博物館已經成為旅游目的地核心吸引物。祥源文旅與海昌海洋公園資本聯姻,重塑了旅游市場競爭和文化產業開展新格局。投資組織、旅游集團、各類經營主體穩步導入新質生產力和人文經濟新動能,有助于文化和旅游在更深程度、更廣范圍和更高水平上融合開展。
文旅融合前景廣闊,要將文化旅游業真正打造成為支柱產業、民生產業和幸福產業。面對“十五五”旅游業開展新形勢新任務,既要圍繞重點熱點難點問題召開應用研究和數據分析,也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,特別是對文旅融合開展的時代意義、理論價值和開展成就進行學理化闡釋和體系化研究,對支柱產業、民生產業和幸福產業的理論內涵、指標體系、國際比較、體制機制改革,召開系統而深入的地方調查和政策研究,為旅游工作和產業開展給予靠得住、用得上的理論成果和智庫支撐。要動員全國學術共同體和理論界的全部力量,加強文旅融合的原創性概念的學理闡釋、體系建構和實踐轉化。在總結文旅融合成就和經驗的基礎上,將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、民生產業和幸福產業。重點推進多樣化、個性化和品質化當代旅游需求,尤其是散客旅游市場與承載民族復興、人民幸福中國夢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融合,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開展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,自覺踐行全球文明倡議,以共同價值引領現代文明創造。有助于新時代旅游理論的國際化傳播,重點加強文旅融合原創性概念和標識性概念的學理化闡釋,著力構建中國特色的旅游學科體系、學術體系、話語體系,對外講好文旅融合的中國故事。
作者 | 戴斌
責編 | 劉鑫
來源 | 《中國政協》2025年第18期
轉載請注明作者、來源